星期三(18日)清早发生的滨海市区地铁线武吉士站工地事故,虽然对工程的影响只是局部性的,但不免又令人马上联想到2004年的尼诰大道地铁环线工程惨祸。两起事故性质不同,但都导致人命伤亡,令人遗憾。武吉士站工地事故再次为我们的工地安全机制亮起了红灯。
就在致命事故发生的前一天,国家发展部兼人力部政务部长陈川仁在工作场所安全与卫生奖的颁奖礼上宣布,人力部将在未来三年投入270万元,协助中小企业聘请工作场所安全与卫生顾问,超过10万家中小企业从今年9月起,可申请工作场所安全与卫生理事会的辅助,抵消聘请工作场所安全与卫生顾问的部分费用,提高工作安全与卫生标准。他透露,工作场所安全与卫生奖今年共收到449份提名,比去年的419份多。获提名的228个公司与工程去年未发生任何事故,与去年的178个公司与工程相比,今年的表现更理想。不过,他呼吁业者不可掉以轻心,要继续维持良好的工作程序,确保员工的安全。
这边厢部长话音刚落,那边厢致命事故就发生了,确实叫人扼腕。但这起事故说明,“不可掉以轻心”的提醒,并非老生常谈,而是所有业者必须时刻警惕的事。从上述数字来看,整体工地安全情况似乎有所改善,但工地安全意识这些年来到底是否已经内化,却还是一个疑问。建筑行业有众多的外来劳工,这为安全措施的落实和安全意识的灌输造成诸多实际的难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不该成为无法确保类似致命工地事故发生的借口。
武吉士站地铁工地事故的前因后果,有待人力部和建设局深入调查,但根据报道,一些事实已可初步确立,比如,相关工程最复杂的部分其实已经完工,两个地铁站之间的地下连道工程也已接近完成。事故发生时,工人正在隧道顶板上为连道围墙灌注水泥。隧道顶板由4米高的鹰架支撑着。鹰架突然坍塌时,倾泻而下的水泥将两名死者淹没,在上面的八名工人则及时逃脱。
支架是地下工事最重要的支撑结构,按照常理,其搭建过程必然是慎之又慎的,而其坚固性也应获得格外小心的确证和检验。鹰架坍塌是否说明这两方面的工作出现了疏漏?而发生事故的并非工程的复杂部分,那为什么相对较简易的部分反倒出事呢?这当中是不是又存在人为的疏失?李显龙总理在其面簿留言,除了慰问死者家属,也表示,这起事故本不应该发生。换句话说,像这样的事故,照理是可以避免的。到底是哪个地方出现了缺口,确实应该尽快查个水落石出,并采取更严密的防范措施,以免悲剧重演。事故也说明,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加强工地安全监管力度是很必要的。“安全第一”,必须真正被奉为工地的金科玉律。
人力部不久前才宣布,要在2013年推出改良版建筑工人安全指导课程,让在建筑工地工作的员工掌握更多预防工地意外的知识。新课程将加入实践元素,上课时间也将比目前多一倍,从八个小时半延长到17个小时,分两天进行。目前,按照规定,客工必须在抵达新加坡的14天内,报读建筑工人安全指导课程,才能获得工作准证。此外,客工也得在抵新的三个月内通过建筑工人安全测验。相信新课程将能更好地协助客工提高工地安全意识,减少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即便如此,工地安全监管还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双管齐下,提升安全意识与加大安全监管力度,我们才有望把致命的工地事故减少到最低程度。 |